华裔博士授课屡遭批评 加拿大人被指普遍存口音偏见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高云香教授认为,只要语言能让人听懂,当中有否夹杂口音并不重要。CBC


多伦多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多伦多人在各种场合听到别人讲英文时带着口音早已司空见惯。有不同口音的人,是否会受到区别的对待?在人际交往中有甚麽独特感受?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昨天报道,由一位华裔女教授的经历开始,探讨这一略带敏感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加人普遍存在口音偏见。

据CBC报道,根据2016年加拿大人口统计资料,英语为非母语的加拿大人已经佔全国总人口23%。在移民较为集中的都市区,相信比例会更高。包括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专业工作人士,如大学教授。有研究显示,人们会依据说话人的口音来对其作出价值判断,这种情况绝非少见。CBC採访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内蒙古地区、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目前在怀雅逊大学担任副教授的华裔女性高云香(Yunxiang Gao,译音)。在每个学期结束时,学生通常会匿名对其教授作出评价。在对高教授的评价中,除了课业负担、讲课风格之外,多次被学生提到的还有她的口音。一些学生表示「一直难以适应她的口音」。

研究口音二十多年的亚省亚伯达大学语言学教授德温(Tracey Derwing)表示,人们可能因为一个人讲英文所带有的口音,而对其产生各种假定和想像。西门费沙大学语言学教授芒罗(Murray Munro)称这种现象为「口音偏见」(accent stereotyping),即是说人们如果对一个特定的族群有偏见的话,一旦遇到讲话带这个族群口音的人,也会将其固有的负面成见加诸于这个人身上。

无独有偶,2010年发表于「个性与社会心理学评论」(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期刊的一份社会心理学研究报告指,研究者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人们经常对某个人做出某种个人品质判断,比如这个人是友善的、聪明的、或是懒惰的等等,而判断的依据仅仅是这个人说话时所带有的口音特徵。

回应指不必感低人一等

在一个专门匿名交流教授表现的网站「给我的教授打分」(Rate My Professors)上,有学生不鼓励其他学生选修高教授在怀雅逊大学开设的中国历史课程,原因是她的浓重(molasses-thick)口音。高对此表现平静。她指学生不会当她面谈论其口音问题,只是在学期结束时,她会读到诸如「高教授是一个好教授,只是有口音」之类的评论。

高教授是受过足够教育、有专业资格的教授,她的学历和得到的荣誉都证明这一点。不过一些学生仍执着于她的口音。「我的确有口音」,她对CBC表示,「时间长了学生会习惯。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东西,所以我不介意口音。」她认为那些没有太多机会经历教授不同讲话风格的学生,往往可能会注意到她口音,并更经常发表评论。

亚伯达大学教授德温表示,一些人只要听到别人讲话时带有口音,马上就把自己的耳朵「关闭」,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说明加拿大人应该更加习惯于聆听带有口音的谈话。她表示可能有一些因素令讲话者难以被别人理解,比如讲话者词汇量不够或是语法错误。但人们往往把「听不懂对方讲话」,统统归咎为讲话者的口音。

德温表示,如果你一听到别人讲话有口音,马上就下意识地反应自己听不懂,那就有可能真的听不懂。实际上所谓「带有严重口音」的演讲并不难懂,只是听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讲话有口音,则表示这个人没有掌握好英语。那些带有「外国」口音的讲者更易受到判断。

高教授指自己打从研究生时已偶尔会听到人们会谈论起「可爱的英国口音」,令她感到同样是有带口音,也会被分为不同等级。「我想知道人们会因为口音不同而得到如何不同对待」,比如「这个人有中国人口音」,或是「这个人的口音真可爱,真令人尊敬」。她认为语言的目的是交流,「如果你可以让别人听懂,有没有口音无关紧要。」她表示,那些不能说所谓地道的英语的人,不应感到失败或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