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毒王”的病毒人生:靠熊猫烧香成毒王 网赌二进宫…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谈起电脑病毒来,上一次在国内引起大众恐慌的还是一款名叫“熊猫烧香”的电脑病毒。这是在2006—2007年期间让全中国网民闻之色变的名字。


水泥厂里走出的一代“毒王”

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自己也没想到会有扬名全国的一天。

1982年,李俊出生于武汉新洲区的一个水泥厂工人家庭中。小时候的他跟同龄的孩子一样调皮捣蛋、成绩一般。初二时,他第一次在网吧接触了电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了网吧的常客。在那里,他认识了黑客雷磊,受雷磊影响,李俊对黑客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自此,他的命运开始改变。



李俊的父母对儿子未来的规划草率粗糙。因为听单位的人说,中专毕业后可以直接安排回水泥厂工作,于是李俊连高中都没读,直接上了厂里附属的技校,学了两年制的水泥工艺专业。但毕业之后,他并没有如父母所愿般找一份与水泥相关的稳定工作,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计算机行业中的一员。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网管生涯。2003年,他去了电脑城前台卖电脑,后来又去后台帮人装机。



李俊的“小目标”:编写一个电脑病毒

每个月800元左右的工资让李俊十分不满。他羡慕那些上过大学的人,想跟他们一样找一份正经的程序员工作。为了自己的程序员之梦,他去过广州、深圳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伯乐”,但却无人问津;他投过无数简历却往往石沉大海;他报名网络技术职业培训班,却因课程枯燥退学回家。接连遭受打击的李俊开始逃避现实,他每天躲在出租屋内玩电脑,一个月后,出于“好玩”和想要证明自己的不甘,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编写一个电脑病毒。



随手而来的“熊猫”曾获利14万元

李俊花了一个月时间,用恶作剧的心态兴致勃勃地制造出这个将封锁电脑宿主中所有exe文件的病毒。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向雷磊求助,一个网友跟李俊聊天时随手发来的熊猫表情被他制成了病毒的图标。

病毒完成后,李俊将它们挂到自己过去混的黑客圈子里叫卖。每套产品要价500~1000元,他前前后后卖出了120多套,几个月的时间里,共获利14万元。

他从来没有主动传播过“熊猫烧香”,那120多位顾客才是病毒事件的导火索。他们将病毒传播了开去,用于盗取游戏或QQ账号、利用感染机器制造虚假流量,前前后后,共有数百万台计算机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25岁“毒王”被抓,熊猫烧香彻底“走红”

2007年1月初,25岁的李俊被警察“盯”上了。此时,“熊猫烧香”肆虐中国大陆网络,所有杀毒软件都表示措手无策,新闻报纸轮番进行了专题报道,李俊这才感到后怕。雷磊此时向他通风报信,告诉他警察已经盯上了他,叫他尽快出逃。两人躲进宾馆里,开始编写熊猫烧香的专杀软件、撰写道歉信、希望祈求社会原谅,但还没等专杀软件发出来,就被抓了。

2007年9月24日,李俊被判有期徒刑四年,雷磊获刑一年。“毒王李俊”这个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在他家附近的城区里,即使是不会操作电脑的老人,也能很快地说出“熊猫烧香”这个词。



李俊的黑客世界:有自尊,被认同,离不开

2007年被捕后,李俊这样描述黑客世界:“在这个群里,只要你是高手,其他人都会佩服你、追捧你、崇拜你。我非常开心……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那里有我的自尊,有我的能力被认同的成就感……”

2009年,李俊在监狱里帮助狱警做电脑方面的工作,因此获得减刑提前出狱。出狱后,李俊也想努力走到阳光下,2010年初,他发了一条微博,表示自己“一切重新开始”的决心。



金山、瑞星求职无望,领养熊猫站台营销?

2010年的元旦过后,李俊雷磊两人先去了金山,但是对方只带着他们转了一圈参观,对着他们拍了许多的照片,却没有半点要录用的意思;第二天原本打算去瑞星,但听说有电视台的人会来采访跟拍,李俊因为害怕而退缩了。年底的时候,李俊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给熊猫安全公司的营销站台,当场认养了一只名为“云”的熊猫。



“毒王”赌博二进宫:7000万,3年刑期

李俊放弃了打工计划,但对于财富的追求并未因此收到影响。几经辗转,他来到狱友张顺的老家、有“黑客之乡”之称的浙江丽水市云和县,铤而走险做起了网络赌博游戏。

游戏上线后,一方面,他们用木马程序植入玩家电脑,让玩家必输无疑;另一方面,通过机器人暗箱操作把玩家账户里的虚拟币赢回去,还以“高卖低收”的方式向玩家提供人民币兑换虚拟币。

2013年12月19日,李俊和其他25位被告一起站在了庭审台上。2014年1月8日,由于在网络上经营棋牌赌博类游戏,涉及超过7000万元的赌资,最终他再次被判刑,2015年中才再次出狱。

二次出狱后李俊非常低调。2017年5月13日,“永恒之蓝”勒索病毒爆发后的第二天,有人在微博上提起他,说想知道他此时的感受,他没有回答,只用一个笑脸告诉大家,自己还经常上微博。



● 编辑:倪烁莎

● 本文版权归《家族企业》杂志所有

● 想看更多,请关注家族企业杂志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 综合资料:网易新闻、IT之家、中文科技资讯、鞭牛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