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人的“北漂”据点 即使渺小 也有各自的色彩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在北京的东五环外,一片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21幢颇有设计感的高层建筑。这些商住两用楼房的外立面被刷上红绿蓝三原色,呈凹凸面,像一个个蜂巢;若从高空看,建筑又排列成了风车。这里被命名为“北京像素”,规整划分的窗格背后,“北漂”们在城郊安放着现实与梦想。他们像一粒粒像素,即使在京城的全景中显得渺小到不可见,也有着各自的色彩。



在北京的东五环外,一片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21幢颇有设计感的高层建筑。这些商住两用楼房的外立面被刷上红绿蓝三原色,呈凹凸面,像一个个蜂巢;若从高空看,建筑又排列成了风车。这里被命名为“北京像素”,规整划分的窗格背后,“北漂”们在城郊安放着现实与梦想。他们像一粒粒像素,即使在京城的全景中显得渺小到不可见,也有着各自的色彩。



与同样位于五环外的超大型社区回龙观、天通苑不同,“北京像素”里的老北京回迁居民极少。因为相对而言单价低,面积小,“商改住”市场成熟,关键是不限购,“北京像素”曾是北漂们刚需型住宅的替代品。朝阳区与通州区交界处的这片北京最大商住楼盘,有9000多套房屋,居住着三万多人,单位面积内分布着最多的年轻“北漂”。



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成群结队的“北漂”集体完成从“北京像素”往返市区的迁徙。“年轻”和“北漂”两层属性的叠加,使“北京像素”仿佛成为了一个 “联合生活”孵化器,有着各种“共享生活”空间。这个北漂社区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不出小区就可以满足一切所需:外卖、养生馆、按摩房、轰趴馆、桌游吧、健身房、基督教会、占卜房、超市、宠物医院、酒吧、咖啡馆、理发店、订票点……



北京像素小区,强子和媛媛,八零后夫妻。强子是北京人,媛媛是沈阳人。两人在北京认识,谈恋爱的时候想在北京开个纹身店,考虑到小区年轻人比较多,热闹。便来到了像素小区租了一个房子。在这边租了半年后,要结婚,便在这买了房。目前媛媛在音乐工作做制作人,强子在家中开纹身店。两个人生活自在,在小区里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家像个小据点,周末的时候朋友会来到家里一起聚会。



北京像素小区,徐子航,8岁,上二年级,从小随父母从安徽来到北京,在北京长大,父母目前是在小区里租的房子。父母来北京10年,做会展工作。两年前,在燕郊买了房,徐子航在草房地铁站附近的学校上学,父母便带孩子来这里租了个单间,等燕郊房子装修好后,一家人打算还在这里租住,周末的时候回燕郊过周末。



北京像素小区,东庭和大龙在家中讨论剧本,两个人在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做导演,东庭在像素住了两年,房子是朋友的。半年前东庭从通州搬了过来,考虑到这里交通方便、loft房间结构比较适合年轻人居住。平时东庭在外面拍片,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家里呆着。东庭曾想过在这里买房定居,无奈房价飙涨,目前像素的房子由于318新政房价回落,但又只能全款购买,虽然很喜欢这里,但还是只能在别的地方考虑。



90后女孩宇萱坐在家中发呆,在像素住了半年。一年前来从内蒙古老家来北漂,被一家不正规的经纪公司骗了,之后便随便找了个工作,一个人在北京漂泊,曾想回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小区玩桌游认识了一位日语老师,十月辞职以后便在家每天学日语,宇萱觉得这个小区充满了活力和年轻人的气息,喜欢住在这里,觉得很舒服。



郑子辰,80后设计师。老家在山东烟台,来北京三年了,平时在西土城上班,小区loft结构和房间的装修他和俩老乡都很喜欢,一住便是三年。



2017年11月11日,北京像素小区,双十一这天,小区里一家名为life轰趴的会所里,四个年轻人坐在吧台喝酒打发时间。



90后小伙杜鑫杰将他在小区里租的房子改造成为一个相声馆,每周五会邀请小区的居民来家中听评书和相声。去年4月,当时单位在常营,杜鑫杰和室友都喜欢曲艺,想租个房子弄成个小剧场,来北京像素找房子的时候感觉这边合适,就搬了过来。杜鑫杰是天津人,北漂一年半,从小就喜欢说相声讲评书,在像素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一块栖息地。



2017年11月13日,北京像素小区内的一家美容院,客人躺在床上享受美容服务。



北京像素北区一家名为狼门客栈的桌游俱乐部,周末聚集了从小区内外来玩狼人杀的年轻人。店长姚斌是个90后的小伙儿,在北京一家教育学校做新媒体运营,之前喜欢玩狼人杀,认识了不少朋友,便来这里租下了一栋房间,平时会邀请朋友来玩,每周几场桌游局,每人收五十块的场地费用,一个月下来能赚个房租钱。



北京像素小区里一家健身会所,老板租了两栋正对着的loft房间,把二楼打通,装修后在屋子里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吸引小区里的住客来此健身。



北京像素小区,郑彬和朋友在这里合伙开了一家理发店,刚装修不久。从河南信阳老家来到北京漂泊已经五年,之前在三里屯做理发师,攒了些钱,便和朋友来到这里租了一栋房间,装修过后自己做起了老板。



店长姚胜超和阿珍是一对儿80后夫妻,老家在福建。四个月前来到北京,在这里考察,觉得在这开店、人流量大,应该可以赚钱,便接手了朋友这家蔬果店。平时小两口就住在店铺二楼,一边做生意一边住,对他们来说现在的生活比在外打工强了不少。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小区里,蜗居着3万人,密密麻麻地聚拢在北京,带着梦想,带着生存欲望,带着希望拼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