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距离中国大众餐桌仍很远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本文首发于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认为,人造肉概念的火爆是资本炒作的噱头,现实意义有限,应该让投资者降降温。

“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三千多万人选择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以上。”深圳齐善素食一名经理周启宇说。

当人造肉概念在中美股市逐渐退烧后,这一行业的热浪依然在翻滚。

2019年5月14日,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入股的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宣布,最新一轮融资筹得3亿美元。不少国内外企业亦宣称正在加大对人造肉领域研究的投入。

在国内,业内人士更希望撇开“人造”二字,称其为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2018年底成立的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下设植物肉专业委员会,有望在2019年7月与农业农村部一起,发布首份中国植物肉产业发展报告,并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请立项,建立相关国家标准。

热浪归热浪,人造肉距中国大众餐桌的距离仍很远。

人造风口,迅速退烧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司在美国上市,成为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PO首日表现最佳个股。而在中国,五一小长假之后,主营业务中有大豆、豆奶、玉米等的上市公司,只要跟“人造肉”概念沾边都普涨。

实际上,这并非人造肉首次火爆。从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大佬的投资加持,到实验室培养出细胞肉,这一话题每隔数年便会被热议一轮。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造肉的出现有特定的社会背景。首先是欧美人动物蛋白摄入过多,因此有些人希望用植物蛋白替代;其次是一些消费者从环保、动物福利、宗教信仰等角度出发,认为应当减少饲养、屠宰肉用动物。这些社会因素催生了大量的素食主义者,人造肉便应运而生。

“目前的人造肉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种是我们中国人最拿手的仿膳,以大豆植物蛋白为主体,把素食做出荤腥的色香味;另一种就是配制营养液来培养细胞,成本高、口感差,基本不可能走上讲究色香味的中国人的餐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朱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目前两种类别的人造肉她都不看好,人造肉概念的火爆是资本炒作的噱头,现实意义有限,应该让投资者降降温。

钟凯表示,目前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美国一半左右,“肉还没吃够呢,所以尽管人造肉在欧美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它在中国的路注定不平坦”。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相继公告称未涉足人造肉领域。而在互动平台上声称旗下武汉生鲜食品加工配送有限公司豆制品加工厂有素食产品的中百集团,南方周末记者致电该武汉公司询问时,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并无素鸡、素鹅、素牛排等素食肉生产,大多数产品为千张等豆制品。

多家电商平台上号称在售人造肉的店家亦看到了近期人造肉概念的火爆,但他们表示,自己的销售情况与之前相比变化不大。

销售有网红产品小素鸭的上海龙华素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忠生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公司所生产的素肉全部采用豆制品加工制作,以上海为主,面向全国销售,目前未受市场波动影响。

“植物肉类节”上售卖的素香肠。(主办方供图/图)

中国植物肉市场:十年达百亿?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目前针对中国人造肉领域缺乏可靠的研究数据,即便扩大到整个素食行业,也缺乏针对生产企业、市场规模、消费群体等基础问题的研究。

从传统寺庙里的斋菜,到近年来走红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素食餐厅,对于植物肉,中国人并不陌生。就国内市场来看,深圳齐善素食、苏州鸿昶素食、浙江百川食品、宁波素莲食品等都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素食厂家,销售渠道以“线下门店+网络电商”形式为主,产品流向素食餐厅、寺庙,以及一些素食爱好者的餐桌。

随着全球素食风的兴起,国内的素食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微信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发布的《中国餐饮报告(白皮书2017)》,截至2016年末,全国素食品类店铺数量为1376家,同比增长约153.8%。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城市。

目前暂无整个中国大陆素食人口的可靠统计数据。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字来自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一项对4004名上海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居民中素食者占0.77%,据此推测中国大陆素食人口大约有1000万。

这两个数字与深圳齐善素食品牌部与产品部经理周启宇掌握的行业数据基本一致。“预计未来十年将有三千多万人选择植物肉,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级别以上。”周启宇判断。齐善食品成立于1993年,是国内较早开始进行素食研发、生产、销售的公司。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网络渠道,食素人群正以粉丝的方式向头部品牌聚集。在天猫上,齐善素食被超过11万人收藏,龙华素斋也有3.6万粉丝。

素肉主打健康、安全、环保理念。不过,人造肉或素食很可能并不比普通肉类更健康,为了保证口感,部分产品可能会加入较多植物油、使用过多添加剂,同样存在一些健康风险。

“人造肉成了风口,我们不担心未来有更多企业入局,但不希望看到无序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周启宇认为,推动建立相关行业规范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2018年12月,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在北京揭牌,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食协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作为业务指导和发起单位,2019年3月,又下设植物肉专业委员会、植物奶专业委员会。

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预计2019年7月,与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第一份《中国植物肉(植物蛋白肉)产业发展报告》,并以植物肉或植物蛋白肉这一新的品类,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立项,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建立。

“在未来的国家标准中,我们希望通过对营养素、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界定,把植物肉(植物蛋白肉),与传统的豆制品或小麦蛋白制品区分开,接下来我们会开几次研讨会,走访企业,但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标准成型。”薛岩说。

北京一家素菜馆的红焖“羊肉”。(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图)

谁在吃人造肉

就在Beyond Meat上市4天前,上海素食协会在上海组织了首届“植物肉类节”,邀请了深圳齐善素食等8家厂商现场烹饪,有上海菜、串串香、人造蛋,也有汉堡、披萨、香肠BBQ等西餐,吸引了近四千人参加。

上海素食协会创始人Eve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曾在美国生活过两年,是美国素食餐厅的常客,其实中国品牌的人造肉,无论从技术还是口感,都不亚于beyond meat或者impossible buger。

不过,大量来现场参加活动的人并不知道植物肉的概念,令她感到有些意外。“很多年轻人吃了植物肉肠以后,完全不相信那里面没有肉。”

在国内,素食主义者的推动力量不容小觑。“国内的素食群体有一大部分是宗教人士,另外一线城市里,30-45岁、关注家人及自身营养健康的中青年妇女也是素食消费者的主力人群,有营养需求的健身爱好者也很关注。”周启宇介绍。

但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植物肉普遍价格不菲。比如净含量170g的小素鸭售价45元;深圳齐善素食生产的素火腿、素腊肠,每150克单价在20元以内,但对比普通火腿肠,素肉显然高出不少。

“现在植物肉的价格确实比较高,但如果能把市场销售规模做大,成本是会被摊薄,可以降低价格。”周启宇说。

在众多宣传资料里,素肉主打健康、安全、环保的理念。不过,朱毅认为,人造肉或素食很可能并不比普通肉类更健康,为了保证口感,部分产品可能会加入较多植物油、使用过多添加剂,同样存在一些健康风险。

另一条赛道:培育肉仍很遥远

在美国,人造肉正在迅速普及。官方资料显示,Beyond Meat2018年实现营收8793万美元,同比增长160%。

美国肉制品巨头泰森食品的战略风投部高级副总裁Monica McGurk也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这让我们置身于这个快速增长的食品业务。”

但周启宇认为,中国市场与西方不同,人造肉并不会对传统肉市场造成冲击,只是为丰富人们餐桌提供一种营养选择。

在植物肉之外,人造肉市场还有另外一条赛道:培育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峰值90亿,全球的肉食需求预计将增长73%。要满足这个需求,每年的肉产量都要增加1.6亿吨。而有限的耕地面积和养殖业过高的排放,让整个资本市场及食品行业都在观望并投入研究,培育肉便是一个重要选择。

国盛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尽管在过去几年,培育肉成本随着制造工艺的逐步成熟大幅下降,但仍然无法实现量产。降低培育肉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降低血清成本,血清主要作用是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目前单算血清成本就远高于鲜肉价格。

2013年,Mosa Meat创办人Mark Post教授造出第一块培育肉饼的成本是32.5万美元。2017年,Memphis Meat培育的人造鸡肉产品制作成本为每磅9000美元。2018年,以色列研究团队宣称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成本还在每磅10000美元左右。

2017年,朱毅就曾发表文章《人造肉,哪有想的那么好》。她认为,培育肉需要严格的无菌环境、恰如其分的营养、适宜的酸碱度、渗透压、温度和二氧化碳等,为了达到环境无菌,碳排放也不会太少,生物转化效率可能不会比一头牛强。

至于未来人们从哪里获得营养物质,还有一个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如果说获取动物蛋白,最好的渠道可能是昆虫,高蛋白、低脂肪,而且饲料转化率甩鸡鸭牛羊几条街,但很多人听说是虫子肉就恶心坏了,细胞培养的人造肉也一样。所以接受度如何,还需要观察。”钟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