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谢谢外卖员”能吵成这样,才是最大的问题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1、两个字引发的“血案”

互联网的神奇之处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大家会为什么事情突然吵架。

今日话题是:要对外卖员说谢谢吗?

起因是,某博主贴出了某外卖平台给12万骑手发问卷后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用户最高的三个期望中,有一个是“收餐时能说声谢谢”。



经查证原数据,这份调查中,骑手对用户的诉求确实有一条“收餐时说声谢谢”,排在第8位。



大概是有很多人习惯于拿了外卖一句话不说、就砰地把门关上了,这样的场景并不难想象。

这本来只是小事一桩,却因为网友的不同意见引发了争吵。

热门转发里有这么一句话得到了一些认同,也成了导火索:“我说谢谢是我有礼貌有教养,但你作为服务业人员没有资格要求我说谢谢

,谢谢!”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致是认为,我已经付钱购买了相应的服务,各取所需就够了,凭什么让我再对你表达感谢?



另一方观点的网友,多是对这种一板一眼感到不可思议:

“服务人员”为什么就没有资格希望人在享受了服务后说声谢谢呢?即便是花了钱,有来有往地道声谢也只不过是最基本的礼貌啊。

更何况,这只是外卖员在工作中对于共同遇到的现象表达的一种反映罢了,并没真的要求什么。

不过说真的,要不是为这么大点事吵架,人们也不会意识到,原来谢谢两个字能这么“金贵”。

2、别那么自觉把人异化

外卖员、快递员等需要风里来雨里去的劳动者,的确只是一份正常的职业不假,这两年也一度引发“不要过分神圣化他们”

的讨论。

遇到做得不符合职业规范的人,用户当然有权不满、抱怨,甚至按规定投诉。

但激发了更多不满和反驳的,是那种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消费者高人一等位置

的态度:

总不能因为交了五块钱配送费(这钱还不是直接给到外卖员手里),就抱有一种“我凭什么对你说谢谢”的心态吧。

因为他们的言论里有一个悖论:如果“理智”地认为双方只是服务行业平等的两端,那把要不要说“谢谢”变成了一个对方有没有资格期望、我需不需要放低身段给予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而且,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与人交往——特别是和服务业人员打交道——的时刻,说句谢谢只是基本的社交流程,并不会掉块肉。

餐厅服务员帮你倒水了,公交车司机多等了你十秒钟上车,出租车司机提醒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商场收银员把买的衣服叠好放进袋子……

这些场景里,的确人和人是在交易关系的两端,可是在结尾处说一句“谢谢”只是再自然不过的善意和人情味儿。

毕竟,虽然横亘在生活各种行为中的是金钱交易关系,可是关系的两头依然是活生生的、总会需要彼此体谅的人啊。一句简单的谢谢本来能让这段萍水相逢愉快地结束,何必急着强调咱俩只是社会流水线上没有感情、没有温度的螺丝钉?



可笑的是,原来这种基本的善意,在今天的舆论场中都成了个值得大张旗鼓吵架的话题,甚至要被误以为这就是对自己进行道德绑架了——

那这么看来,“道德绑架”这东西也未免太廉价了一点。

3、不习惯说谢谢的社会

这次的争论,也引起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反思。

有的人觉得很疑惑,原来不是每个人都默认待人接物时理应“客气”一点儿

啊。

在很多人眼里,跟陌生人打交道时说你好、说谢谢,麻烦人时要说“请”之类的客气话,明明已经成了社交的基本操作。都客气两句,大家都好过。



就好比一天能说8遍sorry的英国社会——

地铁上不小心碰着人衣服了,公共场合打了个喷嚏,两个人迎面走来没有默契地找好错身的方向,都要异口同声地互道sorry。

这样频繁地使用敬语哪怕只是嘴上形成习惯、心里没有一丝波澜,至少也是个文明社会该有的好习惯,表明不愿冒犯他人的尊重。



实际上,理想虽然如此,我们社会的共识还真的没有进步到大家能把礼数做得那么周全。

这不,上周我们刚发文讨论过“舆论如今对礼貌问题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都吐槽过一种没礼貌的行为:

我帮了你,你却像大爷一样理所应当,连句谢谢都没有。





别说能主动帮他人着想了,像上图吐槽的、连基本的你来我往的礼貌都缺乏的场景,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说起来,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还没习惯说“谢谢”的环境里吗?

但按理说,现在流行的情感文化中,大家说起谢谢都挺痛快的。发个朋友圈都是,谢谢你爱我,谢谢你爱过我,谢谢生命赐予我的一切痛苦……对世间万物都能充满感恩之心。

可是唯独到了生活里却容易忽视别人主动释放的善意并非理所当然,忘了给一点儿礼貌得体的回应。



说白了,当连“要不要跟外卖员说谢谢”这种分歧都能出现时,八成是因为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而有的人还没有——

就算不强求发自内心的教养,人与人发生交集的场合里,“谢谢”这些礼貌的字眼儿就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通行证。

常常把这些客气的话语挂在嘴边哪怕很“虚伪”,可是这种“虚伪”多一点儿,大家都舒坦。

4、说句“谢谢”到底有多难?

有时候也恰恰相反:有的人在外面没什么问题,在自己家里,却没有跟亲近的人说谢谢的氛围。



我们看美剧英剧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家人之间说thanks就像吃饭一样自然。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妈妈给你削了个苹果,你冷不丁跟她说声谢谢,她可能还得吓一跳:谢啥啊赶紧吃吧你。

很多时候,对最亲近的人说礼貌的话语,反而成了最难为情的事儿,甚至成了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国民性格。

说起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谢谢”、“请”、“对不起”这样的字眼因为太正式儿显得有距离,莫名地就让家人的关系变得很生分。

或许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亲子关系中,默认了父母和子女对彼此的付出是一种天经地义,做错了事情也没什么不能原谅的,涉及感情的事不必用这么一板一眼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样的默契在亲情中或许能行得通,但在其他时候,似乎不太被认可了。

“谢谢争议”后,博主@realEnjolras 又衍生的讨论指出,“谢谢”、“对不起”这些三岁小孩都会说的词语,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并没那么容易被说出口。



其实这种观点的重点不在于抠字眼,而是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有的人没法大大方方地表达由这些词汇表达的感情,总会觉得难为情、没面子或怎么样,企图蒙混过关把事情立刻翻篇儿。

不同于没礼貌,这样的人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明明知道,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说不出口。



或许这和中国文化中长大的人不善直白地把感情说出口,是同一个道理。

表达尊敬、表达感谢、表达歉意等等这些感情就和表达爱意一样,其实只是一种发自内心修养的、用来维护人际关系的真诚罢了。

受到别人的恩惠说一句谢谢不是真的欠了别人什么,为自己做错的事道歉也并非就要把自己钉上耻辱柱,这些与人交往正常的礼数其实并不会将谁的自尊放低。

这些东西好像早就出现在了每个人的小学课本上,可是我们距离理想中那个礼貌、平等、互相尊重的的文明社会还有多远?

在看到这些争论暴露的一切后只能说,至少从少给“谢谢”二字加那么多戏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