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连遭飓风袭击 一些异常令人震惊 中国也难逃厄运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这个夏天,“北极30℃”成为全人类热议的新闻话题,但大部分人都很少会留意一个最新的科研结论:在升温2℃的情境下,北冰洋夏天完全无冰的情况可能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而在升温1.5℃时,这一风险降低到每百年一次。

这个结论来自于2018年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如果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的1.5℃,影响的不只是北极,还有珊瑚、渔业、粮食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只升温1.5℃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目标,报告更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他认为合理的二氧化碳浓度上限是工业化前的两倍,相当于地球升温2℃。巧合的是,在特别报告发布的同一天,诺德豪斯也因为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的概念提出约20年后,欧洲各国才逐渐在政策性文件当中采纳了这一目标。直到2010年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上,才正式写进国际官方文件。

不过,一些气候脆弱国家和小岛国认为2℃的目标不足以避免他们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浸。1.5℃目标被提出,并在这些国家推动下,被以“努力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的方式写进了《巴黎协定》。

1.5℃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升温2℃时,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预期将减少300万吨,而若将升温控制在1.5℃,捕捞量的缩减量会降低一半。对更加敏感的其他生物来说,多升温0.5℃,也许是灭顶之灾。根据报告,科学家预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殆尽,而在升温1.5℃时,珊瑚礁退化的比例减少到70%-90%。

当然,升温更多也有一些正面影响,如高纬度地区生长季节延长等,但不是报告的主要结论。



地球温度多升温0.5℃,珊瑚就有可能灭绝(图源:VCG)

在所有问题中,最明显的影响是沿海地区可能遭遇洪灾。根据“忧思科学家联盟”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年内,美国大约有170多个沿海地区会定期受到洪水的侵扰。到本世纪末,如果各个国家依旧我行我素地排放二氧化碳,多数沿海大城市将经常遭受洪水的袭击。这份特别具有前瞻性意义的报告刚好是在哈维飓风、厄玛飓风和玛利亚飓风到来之前的几周发表的。相继到来的三场飓风也让当季成为美国历史上受灾最重、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飓风季。

虽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恶果,各国都在《巴黎协议》里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但报告认为,目前各国的承诺总效益远不足以实现1.5℃目标。



气候变暖威胁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会随气温上升而下降(图源:VCG)

 将升温控制在1.5℃之内,报告指出了一条整体路径: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零排放。这要求土地利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行业和领域中“快速且深远”的转变。 那么,全球需花费多少钱实现这一目标?前述报告称,为了将升温限制在1.5℃,2016年至2035年将涉及“能源系统年均投资需求约2.4万亿美元”。

自1970年开始从事极地考察工作的彼得·沃德姆斯(Peter Wadhams )、《最后的冰川》(A Farewell to Ice)一书的作者提出,按照现在的速率,30年后北极就会不存在冰体,如果这个情况发生,对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尽管大多数科学家研究认为,目前的事态已经不可逆转,无法阻止全球变暖,但人类还有机会、有能力让气候变暖慢下来——不过,我们只剩下12年了。

和强大的国家行为相比,个人可以做些什么? 报告中提及一些个人对抗全球暖化的方法,包括大幅减低对能源需求的倚赖和改变日常习惯,如转用电动汽车,多步行或骑单车,以乘搭火车和巴士取代乘搭飞机,使用视频会议减少公干等;在家里也可以节约能源,减用烘干机和冷气,餐桌上可以少一点肉类和乳制品,多一点蔬菜水果,并尽量买本地农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