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杂志罕见老照片:77年前成都真实生活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2009年,美国《生活》杂志陆续在网上公布其摄影师历年所拍的上千万张照片,其中有关中国的老照片引发中国网民的关注。尤其是数百张关于今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社会生活的老照片,更让人印象深刻。

龙泉驿区档案局(馆)对此保持了高度关注,从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照片。几经周折,终于在2016年11月拿到了刊载有8个页码的“龙泉驿专题”的1941年11月24日那一期的《生活》杂志。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看到了这本杂志(上图)。这本杂志比八开的报纸版面要宽要高,成色较新,虽然纸张因75年的岁月流逝显得有一点点泛黄,但其韧性良好,摸起来有一点铜版纸的感觉。彩色印刷的时尚画面没有褪色,依旧鲜艳,而且图片画面细腻,清晰度高,甚至比现在一些报刊杂志的印刷质量还要高。

《生活》杂志是一本在美国发行的老牌周刊杂志,地位与《时代》杂志相差不远。前身是1883年在纽约市曼哈顿发行的《幽默》周刊。1936年,出版商亨利·卢斯买下《生活》杂志。带着用图片而非文字讲故事的坚定信念,卢斯在1936年11月23日启动了全新意义上的《生活》杂志。



《生活》杂志

《生活》杂志的发行量随后迅速飙升。4个月后,从第一期38万册涨到单周100万册。1941年末,美国全面卷入二战,《生活》杂志把遍布二战战场各个角落的精彩瞬间,通过图片新闻的形式,告知本国读者,更增加了其销量。

1953年2月,杜鲁门总统离任后不久,宣布《生活》杂志将全面代理他的回忆录。因为杜鲁门认为,在《生活》杂志上发表回忆录,代表了极大的荣耀。

进入1970年代后,《生活》杂志走向下坡路,其间经历了两次停刊。2007年4月20日,曾辉煌一时的《生活》杂志宣布第三次停刊,彻底结束其在世界杂志史上的历史使命。

2一个《中国式小镇》专题

被称为“世界性事件新闻摄影家”的摄影记者卡尔·迈当斯(CarlMydans),受《生活》杂志派遣,1941年1月携夫人抵达重庆,开始在中国长达数月的采访报道。他把镜头对准重庆、潼关、西安以及龙泉驿等地的社会、军事、生活和乡镇农村等,并在1941年的《生活》杂志刊登了4期图片报道。

1941年11月24日,《生活》杂志用了8个页码,刊登了迈当斯拍摄的龙泉驿专题《中国式小镇——小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全面介绍了在中国抗战背景下,可以被称为中国传统小镇代表的龙泉驿人民的工作、生活情况。

这一期专题,既包括龙泉驿的军队、政府、乡绅等要人照片,也有反映经营各种生意的商人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后来,《生活》杂志还陆续刊发了关于龙泉驿的其他照片。

迈当斯在专题中写道,二战中,面对德国的入侵,号称现代化、工业化的强大法国,仅仅过了6周时间就沦陷了。而东方落后的中国,面对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化的日本部队,历经4年都没有被打垮。

究其原因,迈当斯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有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另一方面是,在中国军队之外,中国的小村庄能够独立自足。地处成都附近的龙泉驿,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小镇。

迈当斯深入龙泉驿后发现,这个小镇有1250个家庭,约10000人口。在更大范围上,是一个由5000个家庭组成的区的行政和商业中心。迈当斯甚至说,即使这个地区以外的世界消亡,它仍然可以如世外桃源一般幸存相当长的时间。

迈当斯进一步调查后认为,发达的龙泉驿和整个中国为什么能够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下生存下来,原因在于中国传统而深厚的宗族制度。所有官方统计与地方政府都建立在宗族制度上,也是政府能在旧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键。

街景

这是迈当斯站在龙泉驿西栅子的魁星楼上,朝下面往远处延伸的街道俯拍的照片。



迈当斯的举动,引起街上行人的注意。魁星楼下附近的行人纷纷停下脚步,好奇地朝迈当斯张望打量。阳光强烈,有的人不得不用手遮挡,以便能清楚地看到迈当斯的举动。

这条街是龙泉驿具有代表性的街道。迈当斯写道,他向当时的镇长了解到,龙泉驿大约建于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当时为唤醒历史悠久的“龙泉”水源,屠杀了约1650头牲畜祭天。

迈当斯说的镇长叫田宪臣(后改名田显成),是龙泉驿最有影响的家族田家的一员。田家影响力最大的人物是田颂尧,为四川防区时代的“四巨头”(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之一。

田家下一辈中的田宪臣和田亮熙先后出任过龙泉驿镇长,是地方传统势力的代表,实际影响力甚至高于区长。

迈当斯所写龙泉驿建镇的时间有误,龙泉驿最早的县治是唐久视元年(700)建立的东阳县,之后于天宝元年(742)改名灵池县,后于宋朝天圣4年(1026)改名灵泉县。

从后两个名字看,似乎都与水源有关,遂有求雨的习俗。宋代时,成都只要遇到旱灾,官府都要到龙泉驿的朱真人祠(又名安静观,位于龙泉驿东口)和洛带的瑞应禅院举行祈雨仪式。

书信代写

这张照片其实是竖图,《生活》杂志采用时裁掉了上面一截,竖写的招牌上还有“抗属”字样。当时正是中国抗战进入持久阶段,龙泉驿有不少热血男儿开赴抗战前线,因此镇上出现了为抗战将士家属代写书信的服务。



幼童启蒙

那时还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入学前的发蒙,就靠老人讲故事、读书。大家都在专心听讲,总有那么一个调皮娃开小差。



看病号脉

中医诊所里,中医医生戴着具有现代气息的墨镜,为患者用传统的中医方式把脉看病。现代与传统,看似矛盾,在这里却和谐统一,毫不冲突。



戴帽的人

赶集后,买了货物,还特意买了一顶草帽,雇“专车”(独轮车)回家,这个人脸上写满笑意。他头上戴的草帽,是附近柏合乡的特产,宽檐上卷,像美国西部牛仔帽。他的帽子,是从镇上流动卖帽人手里买来的。



六个老者合照

据龙泉驿如今仍健在的90多岁的老人辨认,这是当时龙泉驿较有威望和影响力的6个乡绅的合影。



迈当斯说,中国家族的基本情况或多或少都有些类似,家里的老人通常像古罗马的凯撒一样有权威。乡绅是受过良好教育或最受尊敬的老人,他们的荣誉和地位不是世袭的,因此中国的绅士没有统治的传统,而日本和英国的贵族们则有统治世袭权。

乡绅的称号,不是自我任命,而是为了无关报酬的权威和尊严。在灾难发生时,他们可能会凭借自身的名望,接管原来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区长的权力。但通常情况下,他们是一个咨询机构,在小村庄和场镇中具备仲裁者的职能。

在中国,每个人从早到晚都忙于生计,每个人都会被骂,不断地有原告、被告。微小的犯罪如从事盗窃等,长期以来是由家族代表即乡绅解决的。

幼儿骑猪

家里养的猪敞放着,优哉游哉地在院子里闲逛。妈妈把光着身子的小儿子放到猪身上,玩着“骑马马”的游戏。小家伙一点也不胆怯,玩得很开心,一家人的笑容能感染看到这张照片的每一个人。



挑水

据说龙泉驿得名,源于镇上有一口龙王井。此井能供大半个场镇生活用水,久而久之,挑水人经过的那条小巷取名水巷子,至今仍在。生活用水频繁,每天家里的男丁都要去挑水。



餐馆

这种“苍蝇馆子”在如今许多小镇仍有。但在当年,有这么多鸡、肉、油的馆子,算是高档馆子了。灶台临街,案桌上摆满炒菜的原料,厨师挥舞着锅铲、汤瓢,锅里的菜肴冒着热气腾腾、香飘四方的气味,闻着就感觉到了饥饿,有了吃饭的冲动。



茶馆

茶馆是成都慢生活的一张名片。显然,迈当斯的镜头注意到了这一点。

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成都人喝茶讲究舒适、有味。四川盛产竹子,椅子是代表四川茶馆特色的竹靠椅,茶客想躺就躺、想坐就坐,讲个舒服。时至今日,一些市井茶铺中的椅子,仍然是这张图片中的竹靠椅,一点没变。



茶客喝的一般是普通花茶和绿茶,都用盖碗茶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就是天地人和,讲究还是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