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性侵案:以谁的名义删帖?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中国北京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北电)性侵事件在大陆互联网持续发酵。事缘一位自称北电学生为同学“阿廖沙”在新浪微博鸣不平,声称后者遭班主任朱炯父亲朱正明性侵。


北电性侵案引网民关注,但该爆料贴已被删除(图源:新浪微博截图)

虽然阿廖沙所在的班级第一时间发表学生联名信否认指控。但随后,一位匿名网民声称,“不止阿廖沙,包括我在内,(很多同学)都受过以宋靖、吴毅、朱正明为首的教授们的侵害。”该帖迅速被扩散,引舆论关注。

北京时间6月5日,新浪微博网民“北电侯亮平”发帖表示自己手握多重证据,指认北电几位教授“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多次潜规则女生”。该网民宣称 “放弃了毕业证,选择了良心”,并对阿廖沙遭性侵的事实作了进一步阐述:涉事教授在事后“逐个约谈学生,(希望他们)不要传播此事,一些同学甚至被以毕业证相威胁。”

受林奕含事件影响,该举报迅速升温,转发量高达27万。正当“北电侯亮平”成为新浪微博“热搜关键词”之时,有网民发现,该事件的热度被“人为降温”。一夜之间,“北电侯亮平”的微博被清空,而相关话题已被“和谐”。

此后,北电官方就此事作出回应,表示“对此高度重视,已经责成纪检等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处理”,却也提醒“每一名师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自己的所有言行负责”。

删帖 保护的是学校还是学生

众多网民对“删帖”颇有微词。网民“Jackie.Meowww”认为,“内地高校对突发重大事件或恶性丑闻都有一套公关流程:内部封嘴,抹黑当事人,请水军,最后撇开责任,任由网上骂翻天……这套公关流程堪称经典,其本身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并在广泛的实践中取得惊人效果。”

值得反思的是,该模式其实不止存在于“高校圈”。在大陆,这套模式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域都真实存在。这种公关模式的出现,不光因为个别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出了问题,还因为涉事机构有诸多理由,相信干预言论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常见的一项理由是:为了保护声誉。

性侵案不止关乎于一个机构的声誉,还关系到涉案人员的切身利益。就北电性侵案而言,学生们冒着“荡妇羞辱”和“放弃毕业证”的风险来举报自己的师长,他们或许年少轻狂,但其尊严也理由受校方保护。且不论该事件里,谁才是受害人,单从涉事人员“谁强谁弱”,也不难判断谁才最应该被保护。

在很多事件中,一些个人和机构屡屡遭举报,相关问题却始终得不到纠正和解决,常常就是因为举报信息最终被无端“消化”。通过对多起举报事件的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的死循环:问题越严重,就越有可能“被删帖”。

与强大的机构相比,个人往往都处于弱势。后者的举报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合理处置,就会成为“沉没的声音”。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对举报制度失去信任,不得不寻求其它非常规的渠道满足诉求。如果连这最后的渠道被封死,那么“封路人”必须了解这样做的后果——被压制的火山一旦爆发,其威力无疑是惊人的。

谁让校园成为性骚扰的高发区

据新浪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爆料,2013年时,阿廖沙曾在朋友圈提到被“性侵”,学生处的老师找其沟通,说如果事情属实,她应该去报警。但是,阿廖沙后来并没有报警——因为证据不足。

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的严重刑事指控,在被某些未知原因强行干预后,仍然被相当多的人传播,被定性,被审判,说明这件事本身能引起很多人共鸣,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人说,性骚扰已然成了一种校园文化。“我原以为学校里性骚扰无非是露阴癖、偷窥狂这些变态,没想到老师们把性骚扰云淡风轻地包装成一种文化的做法更让我恶心。”

为什么这些人能从隐晦地试探走向明目张胆地侵犯?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手执学生们的“生死大权”,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源,能为学生未来的工作“铺路搭桥”。

在举报贴中,“北电侯亮平”也提到,在这些涉事人员里,有的是央视主持人和著名导演的亲戚,也有的身兼数职,是各种协会的领导,更有人和国企人员来往密切……

假如指控属实——即便是部分属实,也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说部分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导致校风日下,那么,某些人的行为又成何体统,让校领导情何以堪?

如今,事件真相有待校方公布。校园应是教育圣地,不是藏污纳垢的避难场所。在大陆“知乎”网站上,不少自称北电学生的网民都表示,“(老师)对学生的打压和侮辱远远不止这些,很多同学都是敢怒不敢言!”校方若真的在乎自己的金漆招牌,就应该严惩犯罪者,让真正无辜者早日得到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