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网记者李越报道,我跟美国朋友讲,人文交流是我们两国分歧最小、共识最多的领域,丰富了两国关系的内涵,使两国关系更有温度、更具韧性、更添活力。这是中国副总理刘延东今天上午在哥伦比亚大学出席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开幕式时说的话。这次刘延东访美,是为了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共同主持首轮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
刘延东与美国大学校长、智库人士会面。
在4月海湖庄园会晤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川普宣布建立四个高级别对话机制:外交安全对话、全面经济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机制。而对于人文交流,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地基。
2017年4月,习近平在佛州海湖庄园同川普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今天的中美大学校长和智库论坛,大概是刘延东在纽约的系列活动里最大咖云集的一个。如果说昨天她出席的2017中美创客峰会和中美中学生男篮友谊赛等场合体现了两国科技、体育等各方面的交流,这个论坛所体现的,就是美国学界和智库对于参与美中人文交流的重视程度。
94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基辛格说:46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国,我对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说,中国对我来讲是个谜,他回答说,中国人并不认为中国高深莫测,等我了解中国以后,我也会这样想。在那以后,我又去了中国无数次,可能有一百多回,每一次都知道一些新的东西。中国不再那么神秘,我了解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许我永远都无法彻底理解。46年来,美国和中国各自换了几届领导,互相渐渐加深了解。两国的领导人在这方面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刘延东副总理也发挥了她的领导作用。她教给我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邀请我去了中国的很多博物馆,还给我做向导。而在这些个人交流层面之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交流在两个国家之间兴旺展开,这是双边战略关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两个国家都在不断发展,人文交流成了中美关系的前提。
1972年2月,走下舷梯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寒暄。
基辛格的这次访华为第二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奠定了基础。1972年,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众所周知,这也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开端的标志。如今,《上海公报》已经发表45周年。刘延东今天在讲话里,也特意感谢了台下坐着的基辛格等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中国人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中美关系的大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要感谢那些在春寒料峭的时节播撒希望种子的人们。在此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在座的基辛格博士等,向所有为中美关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开幕式现场
除了感谢基辛格这样声名显赫的人物,刘延东也没有忘记一些也许不为人知,却为中美沟通贡献良多的小人物。
此刻站在哥大的讲台上,我不禁又想起一段感人的历史。100多年前,一位名叫丁龙的华工,在一位名叫贺拉斯的美国人家中工作。当丁龙退休时,他希望将自己的一生积蓄,在美国的大学建一个汉学系,希望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贺拉斯深为感动,于是也倾其家产,与丁龙共同捐资建立了哥大东亚系,如今已发展成为美国汉学研究的重镇。
丁龙(上)和他于1901年写给时任哥大校长Seth Low的信,表达他希望建立一个汉学系的愿望。
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Stephen Schwarzman)今天也上台发言。他举了好多例子来表明,大学一直是美中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言。
苏世民:从20世纪初期开始,大学就在中国和美国的交流之间扮演起重要角色。事实上,清华大学的创立,就是为了加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联系,那是1911年的事情;北京大学医学院与洛克菲勒家族有着深度合作;南京大学则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开启了中国在全球变化领域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不管在研究领域还是其他方面,美国的大学都在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上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学校吸引着来自全球的人才,把美国和全世界连接起来。
在美中关系里,基辛格、苏世民等知华派和今天参加论坛的知美派智库人士,不仅可以参与人文交流,更可以在政治、安全等领域扮演二轨外交的角色,起到平台、缓冲和相互影响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采访到的谢淑丽女士(Susan Shirk)也是其中一例,作为第一批去中国的美国人、克林顿时代的副助理国务卿、见过中国历代领导人,她既是中国问题专家,也了解美国政治。
Susan Shirk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学术主任、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Susan Shirk采访中表示教育交流与合作对于一个健康的美中关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基石,我曾经在国务院工作,关心美中关系,而我认为两国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总会有有分歧的领域,但任何与教育有关的话题都没有理由成为分歧点,因为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研究人员、科学家们互相学习以后,可以创造出不仅对两国、还对整个世界都有利的成果。
今天参加论坛的,还有来自美中两国众多高校的校长或高层,对于这样的教育交流,他们都认为,这对美中关系的总体发展大有促进作用,而且,交流和合作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Christopher Mossey
茱莉亚音乐学院协理副校长Christopher Mossey说:我在音乐教育领域工作,而音乐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昨天我听了来自天津的学生和我们学生的联合彩排,尽管他们说的语种不同,却可以通过音乐这种美妙的语言进行交流。
天津音乐学院及茱莉亚学院学生联袂演奏。
Dhiren R. Thakker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代院长Dhiren R. Thakker采访中说:我们学校已经在与中国的大学进行合作,希望继续这种合作关系。任何关系的核心都是下一代,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因此教育上的交流将加深两国之间的关系,而美国和中国必须合作,大学与大学的交流也就更有必要了。
Ashish Sahni
加州大学圣塔克鲁兹分校副校长Ashish Sahni说:不管是在教职工层面、学生层面、还是教授层面,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与中国的学者学生们有很多联系,而在此之上,我们还想拓展这种关系,将与中国的合作扩大到整个学校机构的层面。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越来越小,只有合作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廉的成本、更好的方式来解决环境、安全、粮食等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非常期待进行全球性的合作。
Les Joynes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者Les Joynes表示:这样的对话是产生真正变化的第一步。过去五年我每年都有幸去北京任教,通过这样的交流,能够增加两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教育类对话需要经常举行,而当大学之间有了合作关系后,真正的变化也就发生了。
刘延东在今天的演讲里说,筑牢人文交流的地基,要以基层民众为主体,以惠及民生为重点,以民心相通为根本。朝核、贸易、南海......美国和中国有很多分歧和摩擦,还需要很多时间来对话协商解决;但与此同时,就像受访者们举的例子,音乐没有国界,教育都有共识,在这种时候,两个国家之间人文交流释放的正能量显得更为重要。
11月,川普即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位元首也将在年内第二次进行面对面的会晤,而包括社会和人文对话在内的四个对话,也是为这次访华铺好路。刘延东在演讲里提到习近平说的一句话: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中国和美国之间无疑需要求同存异的合作,而教科文体这类人文领域上的同,势必将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